走出暴力陰霾﹕你有「不被虐打」的權利
明報 2009-01-12
【明報專訊】家庭暴力是社會近年十分關注的問題,除受害人的身心極受傷害外,暴力文化更極可能延續至下一代。
芷若園短期住宿服務所照顧的家庭暴力個案中,大部分屬被配偶虐待的婦女,她們均遭不同程度的身體、精神、性方面甚或以上多種的虐待。
按芷若園的輔導經驗,許多受虐婦女由於家庭暴力而令自我價值觀大受扭曲,認為受虐乃因自己的不是,加上一些因社會文化、個人價值觀、非理性思維而緊緊地掐着受虐婦女的「框框」,例如「嫁雞隨雞,嫁狗隨狗」、「完整的家庭才有助子女成長」、「故鄉沒有人離婚」、「丈夫才是家中的經濟支柱,離開他便別無依靠」等,導致不少受虐婦女未能走出困局。
重新確認自己
事實上,協助家庭暴力受害人重新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及打破以上的框框,需要一定的時間及空間。美美(化名)受虐已達五年多,一如大部分入住芷若園的受虐婦女一樣,她在入住初期也寢食難安,對於自己與子女的前途,亦感到很徬徨。美美一直較為沉默,直至社工提醒她「你也是人,無論發生什麼事,都不應被打」這句話後,美美眼中的淚水才不停地流出來,因為,這是她第一次聽到自己有「不被虐打」的權利。
隨後在社工協助下,美美終於明白自己正活在暴力的循環中。她選擇走出困局,不要再被虐。也因為透過社工的幫助,她試着分析復合與離婚的利弊,又認識不同的社區資源,訂定具體離開短期宿舍後的計劃,學習不同的自我保護方法及生活技能,從而多一分能力走出當下的困境,多一分信心去面對將來的生活。更重要的是,她能多一分尊嚴去面對自己的生命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