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婚成趨勢 少子化益發嚴重
工商時報 2009-06-10 【侯雅燕/台北報導】
「敗犬」人數逐年攀升!經建會9日指出,以30至34歲兩性初婚有偶率來看,男性從民國90年的59.4%滑落至97年45%,女性更是急速下降,由90年的72%,下滑至97年的58%。經建會分析表示,由該趨勢可預期,未來兩性初婚年齡將繼續延後、有偶率下滑,少子化愈發嚴重。
經建會指出,由於兩性經濟獨立與社會價值改變,晚婚、不婚情形日趨明顯,成為台灣總生育率下降因素之一。
男性在80年代初婚年齡約為29歲,女性則在26歲左右。自90年代以後,兩性初婚年齡皆往後延,男性從90年的30.8歲延至96年的31歲;女性則由90年26.4歲延後至96年的28.1歲,女性比男性延婚的情形更明顯。
觀察結婚對數與離婚對數亦然,台灣結婚人數降低、離婚人數成長。經建會表示,91年前結婚對數每年約維持於16.5萬對以上,93年驟降至12.9萬對,創下最低紀錄後,每年約維持在13至14萬對左右。不過,受到今年習俗所謂的孤鸞年影響,97年結婚對數增至14.8萬對。
離婚對數則從80年2.8萬對攀升至90年5.6萬對,自91年起,每年約維持在6萬對以上,97年則降為5.6萬對。
經建會分析說,由於個人主義持續盛行、兩性經濟獨立自主等因素影響,國人結婚對數減少及離婚對數增加,將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常態,少子化情勢會持續擴大。
經建會進一步指出,不婚或晚婚率增高是影響未來人口結構重要因素之一,預期未來兩性初婚年齡將繼續延後、有偶率呈下降趨勢,若此現象持續發展,恐導致女性生育期間更為縮短,將嚴重影響生育率提升。
經建會建議,政府如能增加婚育政策誘因,鼓勵適齡結婚以提升有偶率,則生育率緩步回升並維持穩定。同時,政府應思考如何營造家庭環境,改善生活品質及提升適婚年齡青年結婚意願。
|